欢迎访问beat365官方网站!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beat365官方网站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论坛网】推动课程思政内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作者:曾鸣   时间:2024年05月08日 09:34    访问量:    来源:人民论坛网    审核:张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教学管理实践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深化课程思政内涵融入教师教学管理实践,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协调,更要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与学生情感的引导。一个有温度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一个有思考张力的课堂,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真理;一个有亲和力的课堂,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的互动与交流。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精心规划: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安排与实施策略

实现课程思政内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适量地添减思政教育元素,同时注意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些教育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科学规划思政教育内容的体量安排,既要确保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入,又要避免过度强调思政内容而导致专业课程知识被削弱。在切入时机与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注重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避免过于生硬和突兀的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组织上,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实施。

精准切入:思政教育主题在课程中的自然融合与深化

思政教育并非专业课程的附加物,而是应与其内在逻辑相融合,随着课程知识点的深入而逐步展现其内涵。当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知识点时,思政教育的元素便如同泉水般自然涌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实现知识与思想的双重提升。

问题创设,是一种以问启思的教学方式。通过抛出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从而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事件或案例导入,是一种以事说理的教学方式。即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件或案例,从思政教育的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够从中领悟到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

故事导入,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教学方式。结合有故事背景的专业知识点,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这种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在无形中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此外,情景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情景预设,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推出思政教育主题。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比较导入,是一种以比促思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异与共性,进而引发对使命感、价值观、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主题的深入思考。这种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此外,在切入时机的选择上,既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课程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以适时适度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之中,确保其既不影响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表达,又能够真正实现有效融入。

创新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多样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主要阵地,其形式与内容是否具有丰富性、灵活性,直接关系到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与学生的学习成效。除了传统的讲授与互动,还需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准备课前材料时应明确提出课程思政问题,如同播种前的深耕,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沃土。这片沃土,既是时间的馈赠,也是空间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前有所期待、有所思索,为课堂上深入讨论奠定基础。

常态化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思辨精神、提升思政融入效果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自由发言与对话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专业课教师作为讨论的引导者,可通过发起话题、形成讨论路线,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还需及时回应学生的发言与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拓展视野。微专题研讨是一种更为聚焦、深入的讨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前准备的内容展开交流,短时间内集中探讨某一问题。这种形式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问题本质,提升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度。此外,对话式教学,更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的创新尝试。通过聚焦领域内某一事件或专题,师生共同探讨事件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与思想的双重提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增进相互理解,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后,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更为开放、适用于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在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主题下,学生采取合作方式,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讨论。在复习教学等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前期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升,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够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灵活调控: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与优化

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下,教师深化课程思政内涵融合于教学管理实践,使之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得益彰,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课前预设:构建思政共鸣的起点

课前预设是教学管理的基础环节,也是思政教育融入的起点。专业课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应敏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点,预设与之相契合的思政教育话题。通过预习材料的发放与反馈收集,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案,确保思政教育内容既符合学科特点,又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这种基于互动的预设,能够在课前使学生与思政元素之间形成共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优化:学习效能提升中的思政力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教学效能的提升,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前提下,优化思政教育的融入效果。因此,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简化学习流程、剖解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复杂度等方式,使知识体量的增加转化为结构变化,进而产生质变,达到学习减压效果,使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课程知识体系,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通过实时介入和精准调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和获得感。

语言艺术:激发思政魅力的源泉

语言是教学的媒介,也是思政教育融入的重要载体。生动、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能够化解课程的枯燥感,使思政教育变得鲜活而有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用语言艺术,通过富有哲理的引言、恰当的比喻、生动的案例等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思政内涵,从而使其心灵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语言的情感表达,用真诚、热情、关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起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发展关注:引领思政成长的航标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思政教育则是引领其成长的重要航标。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就思政教育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

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在教师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有效融入并非简单的加法运算,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通过课前预设、教学优化、语言艺术运用以及关注学生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让知识传递与思想引领在教育的舞台上共舞,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 曾鸣)

Copyright 2008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08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8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