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学校“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各部门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体系建设
(一)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1.构建五个纵向组织架构。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层面建立各层级质量管理系统,厘清各部门归属,建立各部门质量保证工作组,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人事劳资处,责任部门:全校所有部门)
2.成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在校、院(或职能部门)、专业(或班级)三个层面成立质量保证组织。(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人事劳资处,责任部门:全校所有部门)
(二)完善质量体系建设
1.完善目标体系建设。完善学校中长期规划、专项中长期规划和学生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学校、二级学院(部)和专业层面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和师资建设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链。(责任部门:各级规划、年度计划承担部门)
2.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等各类标准,形成科学、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链。(责任部门:各种标准承担部门)
3.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对现行制度的“留、废、改、立”,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个纵向系统层面,制定完善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和配套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责任部门:全校所有部门)
(三)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和宣传,将质量文化根植于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激发追求质量提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营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现代质量文化。(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所有部门)
二、开展诊改活动
(一)学校层面--按纵向5个系统开展考核性诊断
1.对各部门开展绩效考核
按照“目标任务、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工作业绩、创新、贡献”等五个一级指标对各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环节的考核性诊断,提高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责任部门:全校所有部门)
2.建立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
建立“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将学校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各类项目建设、过程管理成效作为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的重要依据。(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责任部门:全校所有部门)
(二)专业层面--按专业建设规划开展考核性诊断
1.进行专业质量分析,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
制定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明确程序和调整条件。各专业进行每年 1 次的市场需求调研、就业市场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生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专业质量分析年度报告,作为专业设置调整、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修正的依据。(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
2.实施专业质量诊改
教务处制定全校年度专业诊改计划,二级学院制定本单位年度专业诊改计划,各专业对照关键指标,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整改4个步骤,实施专业诊断与改进,编制《专业自我诊改报告》。(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
3.开展基于数据的状态分析,实施专业考核性诊断
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监测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各二级学院撰写本学院专业质量年度报告。(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
(三)课程层面--按学生学习达标开展过程性诊断
1.以落实标准作为课堂教学检测依据,实施课程质量管控
(1)依据学校课程与资源库建设规划,各二级学院(部)编制课程与资源库建设规划,落实每个专业资源库、每门课程年度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按项目建设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对照目标检验预期成效,促进预期成果达成,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2)教研室组织课程团队,依据学校标准系列文件编制各门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基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和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标准,设计达标考核办法。
(3)紧扣学生课程学习标准,依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状态,提高学生学习达标率。
(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教学单位)
2.建立课程教学问责机制,实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
(1)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达标率、课程教学测评结果,教研室编制课程质量分析报告,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标准修正依据。学校结合期终课程教学测评,学生学习结果,适时进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教师针对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改进效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2)建立课程考核、测评数据库,将大数据排列作为绩效考核依据,对课程教学测评成绩较低的教师实行约谈、停课学习,提交反思报告等制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教学单位)
(四)教师层面--按教师发展标准开展考核性诊断
1.科学设立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激励提升机制
(1)运用 SWOT 分析学校和二级学院(部)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层层分解编制学校-二级学院(部)-专业三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体系,编制年度实施路线图。二级学院(部)依据目标和任务,制定本部门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将计划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
(2)以学校制定的阶梯式教师发展标准为依据,系统设计薪酬-生涯-培训激励提升机制,将教师职称晋升,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聘任,教学标兵、技能大师、名师称号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科学设计教师成长发展体系。
(牵头部门:人事劳资处,协助部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2.着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1)着力建设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采取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教学档案、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搭建教学观摩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措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
(2)建立与教师发展标准契合,包括薪酬分配、职称晋升在内的激励制度和质量保证问责机制。运用每学年学生学业结果、课程测评、部门履职测评大数据,作为自我诊改、激励、问责依据。
(牵头部门:人事劳资处,协助部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五)学生层面--按学生发展标准开展自测性诊断
1.实施学生自测诊断,开展学生状态数据分析
(1)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编制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规划,依据学生发展标准,编制各个领域多维度的学生自我诊断问表,实施问卷式的学生自我诊断与改进,将结果应用于素质教育方案的修正、教学实施的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学生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
(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协助部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2.开展常态化调查分析,为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1)建立二级学院的教师与学生互动、联络的常态化机制,为学生提供定期反馈教学问题及教学意见的途径,给予教师向学生说明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构思和措施的渠道。(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教学单位)
(2)进行学生学业情况分析(包括课程成绩、第二课堂成绩、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成果、获奖成果等),撰写班级-二级学院-学校三级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报告,作为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等改进的依据。(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责任部门:教务处、招就处、团委、各教学单位)
(3)根据学生学业情况分析,编制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法与手段改进提供实证依据。(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责任部门:教务处、招就处、团委、各教学单位)
(六)建立服务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完善制度,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1)建立每学期的学生食堂、宿舍等满意度问卷调查与反馈改进制度,修改完善后勤服务制度。(牵头部门:后勤处,责任部门:后勤中心)
(2)建立校园常规巡查、反馈与改进机制,学生诉求与回应机制,及时反馈信息与实时改进,督查改善效果。(牵头部门:督导室,责任部门: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后勤处)
(3)撰写基于数据分析的后勤服务质量年度诊改报告。(牵头部门:后勤处,协助部门:后勤中心)
2.健全机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制定学校文明宿舍标准,建立文明宿舍申报、评议、审核、公示、认定机制,打造特色宿舍文化;建立维护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机制,修改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或演练活动。(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责任部门:保卫处、后勤处、各二级学院)
(2)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和健全的工作机制。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制定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门工作方案,按相关要求配备为特殊群体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建立针对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后勤处)
(3)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配备相应场地,健全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实施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学年实施 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考核性诊断。(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后勤处)
(七)营造良好环境,促进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1.吸纳外部资源,开放办学,向全社会公布质量信息
(1)建立开放办学,促进合作办学的机制,设置合作办学的机构,配备人员,制定合作办学制度。建立政府-行企-学校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编制校内外资源利用与使用情况年度分析报告。
(牵头部门:合作交流办公室,协助部门:各二级学院)
(2)运用信息平台实时、动态采集学校运行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监测报告作为学校目标调整、修正依据。
(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2.管控质量事故,有效防控质量事故
(1)界定教学、行政质量事故,制定质量事故分类、认定标准、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等制度,建立管控常态化反馈机制,将质量事故处理列入学校考核性诊断制度。(牵头部门:督导室,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2)明确学校、二级学院(部)和职能部门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制定质量事故预警制度,编制突发性事故应对预案。建立每年1次的学籍、成绩信息、平安校园、财务规范等质量事故自查自纠机制。(牵头部门:督导室,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三、诊改工作总结
(一)编制学校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根据《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的指标要求,对90个诊断点进行诊断和总结,按照教育厅规定的格式,在总结的基础上编制学校的年度和阶段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主要责任部门:校长办公室、人事劳资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督导室,协助部门:全校各部门)
(二)各部门编制《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全校各部门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本部门诊改工作进行总结,编制部门《年度自我诊改报告》(2017、2018年度),诊断项目、诊断要素结合工作实际确定,自我诊改报告至少包括“自我诊断意见、改进措施、改进效果”等三个方面。
(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四、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
(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
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汇总、上报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二)编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编写《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三)编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在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编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
五、迎接诊改工作省级试点专家复核
按照教育厅通知要求,全面完成年度诊改工作,准备专家复核所要求的所有材料,组织协调好专家到校复核的各项工作。(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处,责任部门:全校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