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路、富民之源。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一把手”工程,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以规范管理为保障,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2016-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87%、98.96%、98.23%,2016年、2017年我校连续两年获评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省级核查免检单位;2016年9月,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主要做法:
一、切实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推进
(一)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逐步调整充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推行一线工作法,形成“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统筹抓、各二级学院具体抓、其他部门协助抓”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体制。
(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任务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将原有校院两级目标责任制向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作和各专业延伸。明确各二级学院、教研室就业人员职责、目标、任务,形成“各二级学院院长总抓,学院党总支书记负责抓,教研室主任分专业具体抓,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协助抓”的就业创业工作网络。
(三)完善毕业生思想和就业创业教育导向机制。学校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形势宣讲会、典型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四)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综合服务机制。学校创新就业管理和服务模式,开发现代信息化的就业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完成就业信息登记、就业信息统计、就业信息查询等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五)完善毕业生创业帮扶机制。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特区,设立创业帮扶基金,帮助大学生迈进创业门槛。制定《大学生创业特区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六)完善与用人单位合作服务机制。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积极开拓和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发布、组织协调、择优推荐、面试洽谈、信息反馈”等服务。
(七)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机构。每年进行一次市场需求预测;每年10月份公布分专业学生的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等;对年度专业调节率高于50%、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发布预警。
(八)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按照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要求,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积极探索就业统计方式的多元化,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进行统计和评价。
二、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切实推进就业基地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坚持校企深度融合,积极做好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衔接、组织等工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前,我校“订单培养”和“冠名班”共35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230个,双挂牌单位31个,涵盖了学校近50%的专业。由我校牵头发起,成立湖北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近200家。近3年,我校在集团内安排的顶岗实习覆盖率为100%,其中毕业生就业签约人数占毕业生总签约人数50%。如:2018年3月份学校组织了浙江玉环市10家企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4月份组织了2018年春季校园招聘会,邀请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红星美凯龙装饰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铁四院等102家知名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5月份组织了服务交通行业2018年高速公路专场校园招聘会,邀请京珠高速公路管理处、武黄高速公路管理处、随岳高速公路管理处、湖北楚天智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路运营有限公司等10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6月份组织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暨百企走进beat365官方网站校园招聘会,邀请全国105家知名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同时,学校通过就业创业智能网络平台、QQ群、微信群等发布武汉地铁集团、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等企业招聘信息5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近15000个,供需比为1:4。与往年同期相比,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效促进我校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三、加大对就业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帮扶力度,确保我校每一名毕业生充分就业
我校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信息衔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我校未就业毕业生毕业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
学校在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和核查工作的同时,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指定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责任,切实做好未就业毕业生毕业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一是,工作中建立精确的“台账”,摸清每一名未就业毕业生情况,了解其就业需求,实行实名制管理;二是,有针对性的加强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辅导;三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四是,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特殊就业援助。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1.积极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我校2016年、2017年、2018年就业困难毕业生分别为1602人、1512人、1886人,通过精准帮扶实现全部就业,就业落实率100%。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以支助、心理咨询帮扶等方式,建立就业帮扶“绿色通道”,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上岗”的工作原则,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全程化就业指导,优先推荐,至少提供“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推荐”。
典型案例:陈萍果,女,湖北省阳新县人,我校物流与交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现为武汉今天梦想商贸有限公司TODAY菱角湖店店长。刚入校时,该生由于家庭困难,办理生源地贷款,不太爱说话,比较腼腆,也不太爱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辅导员多次与她交心谈心,帮她进行职业生源规划,给予她一些帮助。在校期间,她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相继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 “笃学之星”、校三好学生标兵奖、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我校物流与交通管理学院与武汉今天梦想商贸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设的“TODAY(今天)订单班”,重点吸纳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就重点推荐了她到武汉今天梦想商贸有限公司TODAY店做实习工作。实习期间,她认真勤奋,积极求进,虚心学习,以一名优秀店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她就多动手操作,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有工作经验的同事。下班后还坚持学习,记录工作小结。她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公司认可,现为武汉今天梦想商贸有限公司TODAY菱角湖店店长。
2.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帮扶。我校少数民族毕业生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134人、149人、174人,通过就业帮扶全部就业,就业落实率100%。学校针对新疆西藏毕业生、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建立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定期跟踪,采取一对一帮扶。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求职技能专项训练。组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求职技巧专项培训,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综合素质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把“西部计划”作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为民族团结和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典型案例:边巴旺堆、扎西尼玛、仁增欧珠、扎西罗布4名学生均为藏族学生,我校公路与轨道学院毕业生,现在西藏公路管理局公路工程中心从事工程技术检测工作。刚毕业时,以上四名学生因为学习底子比较差,家庭较为困难,就业目标不明确,比较迷茫,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未被用人单位录取。该班辅导员主动关心他们,多次与他们交心谈心,正确鼓励和引导其认真对待就业问题,并将他们的情况反映到学校,学校针对他们的情况主动与西藏公路管理局公路工程中心联系,为四名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促使其顺利就业。
学校以“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有岗”为原则,建立就业“绿色通道”,强化特殊群体就业精准帮扶工作。把精准帮扶作为战略性举措加以推进,特别是针对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农户家庭、残疾家庭、少数民族等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制定贴身帮扶就业计划,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经济补贴等帮助,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实现其稳定就业。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近年来,为贯彻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适应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需要,我校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平台,营造校园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构建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为抓好、抓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学校调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合作交流处、科研处、后勤处、后勤中心、团委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领导、统筹和协调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负责就业创业重大事项决策。学校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7名专职人员,全面协调和负责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各二级学院也设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管委会,下设创业俱乐部、教育培训部、指导服务部和物业管理部,在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创业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统筹创业基地发展规划,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定创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信息咨询和政策落实等有关服务。逐步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就业、团委、教学、科研、财务等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2.打造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近年来,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在人员、经费、场地、工作条件方面给予保证。学校设立创业帮扶基金,帮助大学生迈进创业门槛。拨付100万元专款,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制定《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打造创业导师团队,提高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创业基地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和项目建设指导,对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学校积极筹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包括积极引进人才,输送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和企业挂职,注重“双师素质”培养,逐步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创业导师。目前学校有创业管理人员10人,创业指导专职教师21人,学校兼职指导教师65人,并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16人。其中,3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资格证书,5人获得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合格证书,46人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逐步形成了一支校内外结合,学术与实务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应聘)艺术”等公共选修课,“创新中国”、“创业精神与实践”等网络通识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从2016级开始,增设“职业基本素养”、“创新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人才培养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在湖北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项目“‘互联网+ETC’智能交通收费系统”获得创意组铜奖。在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项目“挖掘机智能管家”分别获得省赛创意组银奖和国赛创意组银奖。在2015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与交通管理学院代表队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在2016年10月举行的全国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物流创新大赛上,我校物流与交通管理学院代表队获得团队三等奖。在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我校作品荣获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上,我校作品荣获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6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中,我校作品荣获二等奖。在2017年第二届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2金2银1铜。在2018年全国“互联网+”交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荣获1金1铜1银好成绩。
4.创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一是,创建创业社团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我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校团委共管的公益性青年创新创业社团,致力于为我校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为我校大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兼职等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搭建一座合作的桥梁。帮助和扶持大学生把“创新创业梦想”转变为“创新创业行动”、把“创新创业项目”付之于“创新创业实践”,努力成为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成为培养我校青年企业家的新“摇篮”。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有100余名成员,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章程》等规章制度,开展了一系列研讨、交流、竞赛及论坛等活动。
二是创建学科竞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学校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省、全国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竞赛、全国软件创业团队选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创业模拟。几年来,学校在数学建模、全国市场营销大赛、科技创业大赛等众多赛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参与竞赛的同学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很多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平台,发现了自己学科专业知识的不足,自觉选修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实现了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是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把校内外实训基地办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实践平台。我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联系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截止2018年,我校先后与省邮政管理局、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省交通运输厅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省公路管理局、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100余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信息通讯技术)行业创新基地”合作协议;与丰田公司、宝马集团、东风集团共建校内培训基地;与Today(今天)集团联合创建物流产学研合作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将学到的创业文化知识具体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通过在实习实践中领会感悟,学会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寻找差距,体会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精神,从而调整求职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
四是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平台,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2015年,我校投入了100多万元建立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基地,总面积约1200平米,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标准规划建设。创业特区内设有创业孵化室、创业指导服务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区域,统一配备中央空调、办公座椅、文件柜、宽带、电话线等,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交流平台及配套创业服务,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创业特区通过提供创业场地及相关扶持政策,规范引导园区内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实践,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让创业团队在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公共关系、风险竞争、法律契约、开拓创新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目前,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特区团队(项目)共有45项,涵盖了机械产品研发制造、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服务咨询、影视制作等领域。同时,学校出台《大学生创业特区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特区物业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大学生创业特区顺利运营。
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学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借助政府、企业政策支持,创建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得每年有4000 余名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得到锻炼,每年有30余支创业团队(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基地孵化,一批批优秀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等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
创新离不开实践,学校将继续为学生搭建实践和步入创新创业的舞台,以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产品开发型和特色商业服务型自主创业典型,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力建成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五、推行校、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求真务实做好就业统计核查工作
从2016年起,教育部就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统计指标体系做出修改,各高校要重点统计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等指标。不再一味的强调就业率,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放松就业帮扶工作,更精准的统计反而意味着更精细化的服务,要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差别化的就业指导。因此,《通知》要求学校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院系认真核实汇总就业数据,学校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相关信息,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服务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1.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
作为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直属高校,厅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就业工作,深入一线考察指导,并仔细询问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要求我们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学校一年两次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多次召开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在校内各种场合、各种会议上多次关心询问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多次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核查期间,校领导多次深入就业核查工作一线指导,组织召开就业统计核查工作部署会,传达《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的通知》、《省毕办、省就业中心关于做好省级就业统计核查整改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部署安排工作。在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出台了《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就业统计核查工作高效运行。
(1)实行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月报旬报周报制度。各二级学院在每年1-3月实行月报;在4-5月份实行旬报;在6-8月份实行周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各二级学院报送的情况予以通报,对届时不报、迟报或虚报的给予通报批评。
(2)实行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三级联动制度。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精确台账,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7月31日之前,各二级学院完成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自查工作。自查报告各二级学院院长签字盖章,每份就业材料标注核查结果,核查人签字盖章;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采取随机抽查、用人单位电话回访、毕业生跟踪监测等多种方式,进行核查分析,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3)实行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精准服务制度。每年8月20日之前,我校完成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后,将每一名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学校就业创业信息网进行公示,主要做好三类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一是加强与近期就业单位异动毕业生的联系,更新就业信息,开展就业跟踪服务。二是加强与未就业的毕业生的联系,学校提供“一对一”的就业跟踪服务,有针对性推荐就业单位及岗位,促其顺利就业。三是加强与已就业但对目前就业单位不满意毕业生的联系,告知其及时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发布的招聘信息,回校参加校园招聘活动,促其找到满意的就业单位。
(4)实行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联动处罚制度。学校专门设立就业统计核查工作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窗口,公开接受社会群众和毕业生的监督。指定专人负责举报信息的处置工作,对每条投诉信息都要做到认真核实,及时处置。并将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评先评优等挂钩,发现弄虚作假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在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部门和个人,按情节轻重和影响大小进行处罚,并追究责任。
2.学校分四阶段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工作
每年7月1日—8月20日,学校成立专班,分四个阶段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核查。
第一阶段:7月1日—20日,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自查。主要做法:(1)材料核查:每名毕业生就业数据是否有对应的就业证明材料,材料填写是否规范、完整;(2)电话核查: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电话联系,核查每名毕业生是否在原单位继续工作,登记就业单位发生异动和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的情况;(3)走访调研:深入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和单位进行跟踪调研,登记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二阶段:7月21日—31日,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互查。主要做法:(1)查看就业证明材料。认真、仔细地翻阅所有就业材料,依据《就业证明材料认定及要求》进行核查:a.材料上的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学生信息等必须填写。b.材料上毕业生必须签名,必须盖各二级学院行政章,“到岗时间”和“拟聘用期限”必须填写规范,且无任何涂改痕迹。C.用人单位所盖公章务必是单位行政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章、招聘专用章,其他公章一律不符合要求。d.材料上“工作岗位”若出现“实习”字样,则一律不合格。(2)电话核查就业情况。核查时,先打用人单位的联系电话,打通之后以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名义进行就业回访、致电意图、询问贵单位是否有该学生以及学生的到岗时间、表现情况等。若在单位电话打不通的情况下,则打毕业生电话,向毕业生询问就业单位,若不是协议书上的单位,则需详细记录下新的单位名称,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电话均打不通或是错误号码,则为不合格的就业材料,需要进一步跟踪。A.重点核查单位所盖公章为 “修理厂”、 “经营部”、“项目部”等就业材料。B.重点核查毕业生就业人数相对集中的单位,尤其是有5人以上在同一个单位签约的就业材料。C.重点核查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差距悬殊较大、较离谱的就业材料,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医院就业、路桥专业的学生在汽车公司的技术员岗位等等。
第三阶段:8月1—10日,学校成立核查工作专班进行核查。主要做法: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各二级学院自查、互查的基础上,招募20名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核查工作。主要通过电话方式逐一进行核查,确认每一名毕业生就业去向,对学生未就业、学生就业单位异动和电话无法联系等情况重点备注,并及时反馈各二级学院,要求整改和再核查。
第四阶段:8月10日—20日,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针对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再核查。主要做法:针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异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电话更换,造成无法联系等情况,通过学生QQ、班级QQ群、向同班同学咨询、查询招聘会记录、拨打114、网络百度查询等多种渠道、方式重新获取和更新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并逐一电话核查,登记就业单位异动的信息,掌握每一名毕业生最新的真实就业状况和去向。
3.学校及时更新和上报毕业生就业最新去向
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的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异动和无法联系等情况要及时更新,按时间节点和要求上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并同步上报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学校在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一是,工作中建立精确的“台账”,摸清每一名未就业毕业生情况,了解其就业需求,实行实名制管理;二是,有针对性的加强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辅导;三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四是,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援助。
从2014年开始,学校引入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研。全面、深入、客观、公正的监测评估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培养改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质量。
从2016年开始,我校加快推进就业智能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创业”新模式,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实现“就业信息及时化、就业服务精准化、就业调研常态化、就业工作标准化、就业管理规范化”,较好地服务于学生与用人单位。我们相信: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学校将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核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多措并举推动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